來自:量子位
作者:明敏
舉國力打壓中國科技公司,美國又一次得逞了。
就在剛剛,商湯科技最新公告稱,受美國“黑名單”及其影響,將推遲香港IPO上市計劃,之前投資和費率都將退還。
商湯在公告中強調(diào),公司仍將致力于盡快完成全球發(fā)售及上市。
量子位獲悉,商湯最快將于年底前完成原計劃的IPO上市。

如果按照原計劃,商湯科技將于12月17日(本周五)登陸香港聯(lián)交所,在此之前,還完成了招股方案,基石投資者也已確定。
但就在12月10日,商湯“定價日”這一天,一則來自美國財政部的“禁令”突如其來,又似乎早有準備。
而且“禁令”之下,直接影響的正是商湯的募資。根據(jù)美國財政部要求,“美國相關”的投資者都不能參與商湯募資。
在高度全球化的金融資本市場,這無異于釜底抽薪之舉。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打壓,進入了新階段,在限制技術出口、切斷上游供應,甚至逼迫開源社區(qū)站隊之后,又拿出了金融投資大棒。
這可能也會是中國科技企業(yè)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商湯再次被列入“黑名單”
2021年12月10日,美國宣布將商湯列入“軍事工業(yè)復合體公司”黑名單。
“涉軍”也是美國屢試不爽的老套路。
此前還曾把中國手機公司小米列為“涉軍”公司,遭遇網(wǎng)友嘲諷——小米除了“雷軍”,別無其他“涉軍”可能。
諷刺的是,后來小米發(fā)起上訴,狀告美國,還真打贏了官司。
雷軍后來還公開分享過幕后故事,稱美國方面給出的“證據(jù)”,竟然是小米榮獲了中國官方機構頒與的行業(yè)獎項,然后就把小米列入“黑名單”。
由此也可見美國手段和罪名的隨意性。

但不同于小米,商湯被列入“黑名單”的時間點,卻顯得針對性更強。
商湯于今年8月底提交招股書,一切進展順利,在11月底獲批,并開啟招股階段。
上周二披露具體招股方案后,將在12月10日前完成上市前募資,然后定價,在12月17日正式掛牌上市。
然而就在基石募資完成,即將披露發(fā)行價之際,美國禁令“精準”發(fā)出。
按照該禁令,“美國投資者”將不能參與商湯科技IPO。
在金融和資本高度全球化的當下,“美國投資者”所涉范圍相當廣泛。
不僅是注冊在美國本土的投資機構,還可能包括與美國有關聯(lián)的各類投資機構。
于是禁令一出,立刻有外媒指出,商湯原本順利的募資和上市,大概率會受影響。
12月11日,商湯方面也正式發(fā)出官方聲明回應,強調(diào)美國方面的“指控”的毫無根據(jù),而且抗議美方用地緣政治手段來阻礙科技發(fā)展。
但回應未能改變美國“黑名單”的直接影響,商湯的IPO計劃,被迫推遲。

“美國陷阱”接連升級
進入新技術創(chuàng)新周期以來,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公司已然不是新聞。
而且手段上還不斷升級。
在最早開始打壓華為之后,更早之前用國家霸權搞垮法國通信巨頭阿爾斯通的案例——“美國陷阱”,也被更多人熟知。
方法就是組織名目,把對方拖入周期漫長的訴訟和官司,然后過程中不斷打壓,最終贏得商業(yè)競爭。
無論是針對華為的第一階段打壓,還是后來以關停威脅TikTok出售,都是“美國陷阱”1.0版本的運用。
但想不到的是,1.0版打壓,沒有讓中國科技公司屈服。
華為在CFO遭遇異國他鄉(xiāng)扣留后,依然堅持上訴,不接受所謂的認罪妥協(xié),最終因美國拿不出實質(zhì)證據(jù)而告終。

過程中,“美國陷阱”2.0緊隨而來。
這一次,美國向上游供應商、學術組織,甚至注冊在美國的開源組織施加壓力,采取斷供。
包括芯片原材料和制造供應商Arm、谷歌移動開源系統(tǒng)安卓、學術組織IEEE,甚至開源代碼托管平臺GitHub被稱為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公司的工具。
打臉的是,為了避免成為美國打壓工具,一度注冊在美的開源組織,開始動念“逃離”,其中新一代芯片架構開源組織RISC-V就把注冊地遷到了瑞士。
但顯然,2.0的打壓,對于新一代AI領域技術公司作用有限。
因為不同于前幾代中國技術公司,新一代AI領域創(chuàng)業(yè)公司,從技術生發(fā)期開始,就掌握了技術原創(chuàng)自主權。
這些公司在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過程中,技術原創(chuàng)、工具自主,甚至在新研究和新成果方面,還領先于全球同行——2.0版本的“美國陷阱”自然起不到根本作用。
于是“美國陷阱”3.0版本?,正在成為新打壓手段。
3.0版本的核心手段,利用全球化進程影響,讓更多中國科技公司受到影響。

此次商湯遭遇的精準打擊,就是“美國陷阱”3.0的最典型體現(xiàn)。
實際上,這不是商湯第一次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在2019年底美國將一大批中國AI公司列入“清單”時,商湯就在其中,但當時并未對商湯發(fā)展造成明顯影響。
(當時影響的是處于香港上市進程的曠視。)
而現(xiàn)在,在商湯IPO上市之際,特別是募資完成的“最后一日”,以莫須有罪名,施加長臂影響,不可謂不精準而狠絕。
更加需要警惕的是,“美國陷阱”3.0打壓,這可能不會是結(jié)束,也不會止于商湯或某一家具體公司。
隨著更多技術領先的新一代中國科技公司崛起,美國的打壓限制,可能只會更加赤裸裸。
不過對于商湯和新一代中國科技公司而言,這種無端打壓,另一維度而言,也是認定。
不僅證明的是技術領先性,也證明業(yè)務和公司價值性。
堪稱“美國嚴選”。
傳送門:
商湯推遲IPO公告
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21/1213/2021121300251.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