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第九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以下簡稱ICCM)在南京開幕。
ICCM由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主席、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院士于1998年發起設立。作為全球華人數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本次大會匯聚卓有建樹的數學家、中青年領軍學者、企業界代表等,共同聚焦科學議題,研討數學科學國際最新研究進展,促進中國數學和世界數學科學共同發展。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受邀出席會議并作為企業家代表發表演講。
大會現場
大會開幕式揭曉和頒發了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三大獎項:ICCM數學獎、陳省身獎和約翰科茨國際合作獎,并首次頒發ICCM數學貢獻獎。現場,科大訊飛研究院執行院長劉聰代表企業為ICCM數學銀獎獲得者鐘子信頒獎。
劉聰代表企業為ICCM數學銀獎獲得者鐘子信頒獎
本屆ICCM論壇以“基礎科學與國際合作”為主題,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曹進德、歐洲科學院院士周志華、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等專家學者展開跨領域、跨學科的對話。
劉慶峰作為企業代表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的典型進展及發展趨勢發表演講,探討了人工智能與數學科學融合帶來的技術創新。
劉慶峰做主題演講
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都離不開與數學科學的融合。劉慶峰介紹,近年來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多語種識別、機器翻譯、圖文識別等感知智能領域,機器閱讀理解、機器推理等認知智能領域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并在國際大賽中取得一系列世界冠軍。
以語音合成為例,科大訊飛多語種合成現已覆蓋全球60個語種,14個重點語種效果超過普通人發音水平。為了實現更高表現力的個性化語音合成,訊飛提出了一項關鍵創新聽感量化編碼聲學模型,通過對已有多人多風格語音數據的聯合訓練,實現了小數據量下針對新發音人的高自然度語音合成。它可以支撐虛擬主播實用系統中1小時數據可達到傳統方法10小時效果。一句話即可實現音色、情緒和方言的遷移、調節。
再如在復雜場景語音識別中,科大訊飛創新性提出語音增強與識別一體化建模方法,利用語音識別結果提高語音增強的自適應性,實現復雜場景高魯棒性語音識別;在復雜場景圖文識別中,提出了針對復雜公式的樹狀解碼器技術方案,解決了嵌套公式等復雜結構公式數據稀缺的問題。
在認知智能領域,科大訊飛提出基于層疊注意力結構的多尺度語義表達方法,模擬人類的選擇性閱讀理解能力,實現對深度復雜語義的準確表達。這一創新在SQuAD 2.0大賽中,讓機器閱讀理解首次超過人類平均水平。在機器推理方面,今年訊飛相繼在CommonsenseQA 2.0常識推理挑戰賽和OpenBookQA科學知識推理挑戰賽獲得第一。從技術進展來看,面向常識推理的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才剛起步,面向特定領域的知識推理機器已取得良好進展。
在發力核心技術創新同時,科大訊飛堅持用人工智能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在醫療領域,訊飛“智醫助理”系統通過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后,目前已服務全國353個區縣、2.7萬個基層醫療機構,累計提供輔診4.5億余次,累計修正診斷55萬余次,有效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在教育領域,基于知識圖譜,利用OCR識別、智能批改等核心技術,人工智能能夠智能診斷學生的學習盲區和薄弱點,指導教師精準教學,同時幫助學生規劃最佳學習路徑和個性化作業,通過因材施教助力“雙減”政策落地。
此外,科大訊飛還推出了學習機、翻譯機、錄音筆、辦公本等人工智能C端產品,用人工智能賦能每個人,提升學習與辦公效率。
也正是這些技術創新,讓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發展史中留下一個個里程碑。劉慶峰談道,我們取得的不少成果,大部分還是用現有的數學建模做組合,進行了方法上的創新,從技術創新到基礎理論創新,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還面臨數據依賴性強、算力需求性高、領域適應性弱等主要挑戰,如何實現小樣本學習、無監督學習、高計算效率、強適應性,都需要人工智能與數學科學深度融合,需要數學家們更深度的參與。
同時,技術的產業化實踐讓訊飛深刻理解,人工智能要解決社會重大命題,必須要構建人機協作、自我進化的復雜系統,這需要產學研合作一同發力。
科大訊飛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產學研合作,并把產學研合作作為自身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我們相信要實現基礎理論、底層算法的創新突破,人工智能和數學的深度融合將成為一把關鍵的“鑰匙”,我們也期待與海內外頂尖數學家群體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更大的原始創新突破。
